哎, 3年级起, 娃的灵气就开始断崖式下跌

2024-09-13 11:08:44

小朋友在三年级之前,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最爆棚的,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,会一个劲的追问——云是怎么形成的,下雨下雪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冬天没有打雷闪电……

的确是这样,都说3年级是一个分水岭,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不重,还能有大把的时间愉快的玩耍,到了三年级就是数不清的大小测验、动不动就会扎心的分数,堆积如山的各科作业,也把那些个曾经眼里有光,满脑子装着问题,讲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作文都充满“灵气”小孩子给吞没了。

这让我想起六一节的时候,拉着儿子去电影院看的一部新上映的国产儿童片《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》。

在去观看之前,我就听说这部国产儿童片的质量超高,还有不少影评人说这应该是近几年拍的最好的儿童电影之一。

看完电影我才知道,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口碑这么好,因为不管是给同年龄段的孩子看,还是我们这些大人看,都会有非常多的共鸣。

三年级的小学生朱同,是那种随处可见的男孩,上课迟到,还总发呆,脑子有一些莫名的想法,还有多动症。电影以他本人的视角展开,带着观众漫游了一整天的小学校园生活。

在这一天发生了各种逗趣好玩的事,各种离奇的幻想和真实的学校生活交织……

看完后你会若有所思,原来孩子是这样和快乐的童年渐行渐远的,原来我们也是这么被“规训”着长大,丢失了曾经最宝贵的东西,然后又反过来继续“规训”孩子。

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,涉及剧透,如果想观影的,可以先收藏,看完之后再来评论!

01

剧情主线就是三年级转校生朱同漫长的一天。

哎, 3年级起, 娃的灵气就开始断崖式下跌

他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超能力,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,到处惹麻烦的小屁孩。

朱同来自一个单亲家庭,被妈妈费尽力气弄进当地一所比较好的小学当借读生。

但是朱同在学习上很不争气。

数学考36分,作文不会写;虽然没惹过大事,但小麻烦却也不断,上课迟到、英语课没有课本,遇到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,谎话张口就来。

写检讨时,还因“不小心”暴露了在学校犯的罪行,惨遭退学。

实在有点对不起妈妈的良苦用心。

为啥片名中有“超能力”呢?

最直接的原因是朱同的想象力狠丰富。

比如想象被一个鸟嘴的人形生物偷走了试卷;厕所里有一个吃纸的“便便怪”;

想象老师找自己谈话之前,有个外星人突然出现,把老师抓走;老师让他去找人,他幻想自己有三个分身……

这样的想象不胜枚举。

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幻想,但可能说给大人听他们都会觉得好幼稚,好无聊,慢慢地就变得“不值一提”了。

但当这部片子把朱同的脑洞全部具象化后,你就会发现这些“天马行空”的小剧场,是那么有意思,是每个娃童年最珍贵的宝藏。

02

朱同的一天,也并不全都是在幻想世界里漫游,还有各种心里的小九九,和琐碎碎碎的小快乐。

比如老师的一句话,他要在心里琢磨大半天。

朱同在课间操时,被体育老师拍了一下屁股。做完操,体育老师说,刚才被拍到屁股的同学下学后来操场参加排练,准备参加比赛。

老师拍自己屁股是开玩笑,还是被选中了呢?

朱同陷入了“他拍我了”、“他没拍我”的纠结中,于是就想找老师确认一下。

第一次见到老师,老师问有啥事?按理说,朱同确认一下就好了,可朱同却立即想到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:“王老师在哪?”

得到答案后,他走出体育室,刚走两步,觉得不妥,又去问老师。

老师:“你怎么又来了?”

朱同:“我..我想问一下排球和篮球怎么借。”

又没有问出真正想知道答案的问题。

直到第三次,朱同才扭捏问出了真正想知道答案的问题。

看到这段我就直呼太真实,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,一个简单的指令,其实在孩子的心里,就是比“天”还大。

每天倒霉的事接二连三,但朱同感受快乐的能力超强!

朱同这一天,从早上就开始倒霉,挤公交,被挤掉了包子,进学校,被纪律委员迟到抓包,但他有个超能力,就是能快速在情绪中转化。

宋老师是为数不多欣赏朱同的老师,得知朱同没有吃早饭,便把自己煮熟的鸡蛋让给了朱同。

感受到宋老师释放的善意,刚刚才发生的烦心事一下子就放到脑后了。

小小的善意就能拯救不开心,这也是小孩的超能力之一吧。

他经常办坏事,但却出于好心。

朱同是个惹祸大王,差点一把火烧了学校;拽断了话筒电线;还在黑板报上进行了再“创作”,把教导主任差点气晕。

可是吧,办了这么多“坏事”,我却实在对朱同“恨”不起来。因为,他从来没有想过作恶,出发的目的都是想帮到别人。

放火,是因为在路上看到环卫大爷烧树叶,他觉得学校里的树叶也应该这么处理;

拆话筒线,是因为在家修好了小家电,想帮学校的也修好杂音。

原来,每种搞破坏的行为背后,都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。

03

最后,我们再来说说电影名,朱同到底失去了什么“超能力”?

“超能力”代表的是孩子的想象力,创造力,和容易感受快乐的能力吗?我想说,某种意义上是的,但也并不是全部。

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极为深刻,也彻底解开了我内心的疑问。

影片一开始,朱同走进校门的时候,因为差点迟到,被纪律委员找茬,扣在了校门口。

纪律委员想记他名,朱同就一脸不服的质问,“规则是谁定的?”

接着,从进入校门后的分分秒秒,每个人都在要求朱同去顺应规则,否则就是一大堆的惩罚在等着他。

朱同把考了36分的卷子丢了,要被罚站;

不巧遇到校长和领导组成的巡查团,要马上编出一个“去医务室”的正当理由,不然后果光想想就很可怕;

写检讨书还有规定的模板,要写清楚:起因——经过——结果——道歉——保证,不然老师那里就过不了关……

在我们大人的眼里,这可能不过是芝麻绿豆点大的小事,忍一忍就应付过去了,但在孩子眼里就是一座座压在心头的大山,他们没有能力去对抗。

每一天的校园生活,就好像一场冒险,让朱同这样本就不优秀也不乖顺的孩子,战战兢兢、如临大敌。

躲进“想象的空间”只能让他短暂的逃离烦恼,却逃不出现实的困境。

他可能终有一天,会把自己框在规则中,更不会再去质疑规则是否正确。

就像在影片的结尾,朱同因为能参加比赛而开心的笑着,但这种笑,其实已经夹杂了老师的要求和引导。

这种标准的咧嘴大笑,如此整齐划一,就如同操场上学生们排排站的方阵。

毫无疑问,在外界的循循善诱下,朱同迟早会变成一个懂事、不会轻易犯错的大人。

适应社会规则不是坏事,但变成一个熟练掌握规则的大人,好像必须丢掉一些“属于自我”闪闪发亮的东西。

比如对什么都好奇的好奇心;相信自己能做到所有事的行动力;得到一包干脆面就能获得的满足感......

我想所谓的“超能力”,就是——勇于打破规则,质疑规则,允许“不一样”的存在。

失去“超能力”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,它代表孩子在努力长大,去克服现实的困境,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思考。但不管怎么样,我还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在孩子身上多停留一些时间。

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,不要因为他人的厌恶,而轻易就把这些“珍宝”给丢失掉。